了解足底筋膜炎

筆者現任物理治療師,想必大家對物理治療師應該很陌生,這是屬於講求科學、證據,並且非侵入性安全的治療,所有的資訊對我們物理治療師都很重要,例如:「隨時都在疼痛,但做某個姿勢就不痛」、「咳嗽會痛」、「頭轉右邊,手就在痛」…等等各式各樣的不舒服表現,都是代表著某種意義,所以我們治療師會針對這些動作抽絲剝繭找出答案來,進而解決怪裡怪氣的問題。
現在筆者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常見的症狀之一,”足底筋膜炎”,這個症狀不止反應在職業病上,還出現在慢跑人身上,每次跑過來都會說「老師阿~為什麼我每次起床第一步就是這麼痛!!但走幾步後就慢慢的好了~」,聽到這句話,大家的第一個反應,就會去聯想到”足底筋膜炎”,但我們治療師不能就這樣的下定論,這樣太草率了!!還是需要很多證據來驗證它。好!!那廢話不多說,就讓筆者來收集一下資料。
前言
足底筋膜炎是最主要功能是穩定內側縱弓、行走時會去重組足底構造,才能做出前進的動作(簡單來說,就是類似彈弓原理,繃緊後就有能力去產生推進的效果)。
每個症狀表現常發生在起床或久坐後的第一步,最容易在內側或足跟出現刺痛感,之後大約走10~12步就疼痛感慢慢的下降了。(有這個症狀的人需要小心囉~)
那會是有哪種人會得到這種症狀呢?
(1)足弓的結構不正常—例如:扁平足或高弓足…等
(2)老化 (年紀果然是最無法避免的剋星!!)
(3)訓練錯誤—訓練強度、時間,超出身體負荷導致肌肉疲乏,最後足底筋膜無法負擔
(4)職業傷害—老師、護士、廚師、傭人、服務生…等(各位有發現什麼共同點嗎?似乎都是久站的人,所以帥哥美女有這類似的職業,就要平常做好準備,不然就要到物理治療報到了~)
(5)體重過重—超過BMI 30(kg/㎡) (可以開始去換算一下自己的BMI,看是否是這類型的高風險)
以上都是得到足底筋膜的高風險族群
另外再給各位一個資訊:平常站立時,足底筋膜會去支撐體重約1.2倍,跑步時,足底筋膜會去支撐體重約2.5~3倍
那簡單來講一下為什麼會出現足底筋膜炎?!
足底有內側縱弓,它可以去支撐體重,也可以產生行走時的推動力,以下看圖說明,會更清楚。
跑步的步態,分兩個時期:站立期和擺盪期,足弓最主要在站立期時作用
站立期又有分4個小時期:
(1)站立初期:足跟開始接觸到地面。
(2)承重期:站立初期後馬上進入,在加上另一隻腳”要”離開地球表面時,就叫做承重期
(3)站立中期:另一隻腳”已”離開地球表面了!!
(4)站立末期:準備要起腳離地,第二跟腳趾頭是最後離開地面
站立期的連續動作
足底筋膜和肌肉群(小腿肌、大腿肌…等)開始在不同的時期發揮它們的肌力和張力,帶動著跑步的步態
所以當腳底關節、肌肉群發生錯誤時(例如足底關節錯位、肌肉無力或過緊…等),導致足底筋膜的受力將會上升許多,這時後就會出現了刺痛感!!
治療(自我)
(1)筋膜放鬆術:刮痧放鬆治療
(2)拉筋:主要拉小腿後面的肌肉群
(3)訓練肌力:
(4)訓練方式調整:例如慢跑的訓練方式暫時改成游泳、腳踏車…等等
(5)工作環境調整:例如久站的人,下面墊軟墊,可以減少足底筋膜的壓力
現在開始害怕成為足底筋膜的人或已經成為足底筋膜一族,以上的動作都可以預防或改善足底筋膜,大家加油!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我是分隔線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專業版
想知道到底是為什麼會導致足底筋膜的機轉,有興趣的人就看以下的分析,由於出現許多專有名詞,
足底骨頭解剖
跑步的步態分析
關節篇
足底的關節非常多,跑步不同的時期,會做出不同的關節活動變化。
首先介紹後足的關節,分成兩種:距小腿關節(talocrural joint)、距下關節(subtalar joint)
位置 | 主要動作 | |
距小腿關節(talocrural joint) | “脛骨和腓骨”、”距骨”交界處 | (1)背屈(dorsiflexion):脛骨接近腳趾頭(2)趾屈(plantar flexion):脛骨遠離腳趾頭 |
距下關節(subtalar joint) | “距骨”、”跟骨”交界處 | (1)旋前(pronation) (2)旋後(supination) |
如圖:
當足底出現旋前(pronation)時,內側足弓會消失,並且足底筋膜會被拉長拉開
如圖:
![]() |
||
正中姿勢 | 旋前姿勢 | 發現內側足弓消失了!! |
備註:足底的內翻(pronation)也會合併背屈(dorsiflexion) |
大家有沒有開始發現足底的關節占有一席之地,環環相扣導致足底筋膜就這樣被拉開了~
肌肉篇
走路或跑步的時後,每個時期各種肌肉都會發揮作用,肌肉的功能不止能產生動能,也可以穩定內側足弓。(有點像護花使者的感覺XD)
功能 | 肌肉 |
穩定內側足弓 | 腓長肌(peroneus longus)、姆指外展肌(abductor hallucis)、屈趾短肌(flexor digitorum brevis)、屈趾長肌(flexor digitorum longus)、脛後肌(tibialis posterior) |
穩定足底(站立末期) | 腓長肌(peroneus longus)姆指外展肌(abductor hallucis)屈趾短肌(flexor digitorum brevis) |
防止持續旋前(站力中期→站立末期) | 屈趾長肌(flexor digitorum longus)屈姆長肌(flexor hallucis longus) |
旋前出力減速(承重期→站力中期) | 脛後肌(tibialis posterior) |
肌肉圖:
肌力無力 、緊繃、提早出力、太慢出力,可是會影響到足底哦!!
這時才發現影響足底筋膜的肌肉群如此的繁雜,錯誤的肌肉也會導致足底筋膜被拉開
結構篇
狀況 | 結構 | 說明 |
馬蹄足(ankle equinous) | 大多因為小腿後肌緊,導致 距小腿關節(talocrural joint) 的背屈(dorsiflexion)活動度下降 ![]() |
走路時,後足和中足會在不正常時間做出旋前的動作,所以常會去拉扯足底筋膜。 →足底筋膜受傷 |
前足內翻(forefoot varus) | 前足過多的內翻![]() |
為了要讓前足接觸到地面,會做出更多的旋前動作。 →足底筋膜受傷 |
後足內翻(rearfoot varus) | 後足過多的內翻![]() |
站立初期到站立中期為了補償後足內翻,距下關節相對的比正常足底做出更快速的旋前。 →足底筋膜受傷 |
足弓扁平 | ![]() |
扁平足的人,足底肌群會比正常足無力,所以在站力初期到站力中期,會因為無力導致距下關節快速做出旋前。 →足底筋膜受傷 |
高足弓 | ![]() |
一般承重期到站力中期,距下關節會做出約4度的旋前但高弓足的人,會去限制旋前動作,沒辦法有效吸收地面作用力。 →足底筋膜受傷 |
結論:”「足底結構」常使”旋前”的不正常發生,過與不及都會讓足底筋膜受傷
治療
以上一般的介紹和專業的介紹,最後當然要來個專業版的治療囉~其實只要好好了解”前因”就會很了解後”過果”該如何處理了
不過這種需要專業人士來治療,會比較好,不然學個一招半式,可是會吃虧的
(1)徒手關節鬆動術
(2)拉筋
(3)徒手放鬆肌肉與肌腱
(4)肌內效貼
(5)製作鞋墊
參考資料來源:
Joshua Dubin, DC, CCSP, CSCS: Evidence Based Treatment for Plantar Fasciitis. Sports Therapy 2007
Lori A. Bolgla; Terry R. Malone: Plantar Fasciitis and the Windlass Mechanism: A Biomechanical Link to Clinical Practice.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2004;39(1):77-82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558&t=940357
原文出處:了解足底筋膜炎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請幫小編按個讚,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!^^